清查对于任何一项大型普查来说至关重要,他是普查正式登记阶段的基础性工作。就经济普查而言,清查阶段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普查的质效,清查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已得到了实践的检验,为普查正式登记节约了时间成本、人力成本、物质成本和解决正式普查中出现的问题。当前,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已进入清查阶段的关键期,普查正式登记已进入了倒计时,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,如何更有效的提高“地毯式”清查的质量,笔者从这些年几次大型普查中谈谈自已的感受。
一、确保部门名录整合无缝对接
通过多部门名录数据的整合,将部门数据编译成正确的程序识别标准格式,进行有序的排列审核,修正不真实或存在强制性错误指标的逻辑关系,再进行比对整理信息,依托程序自动合并功能,将信用代码、组织机构代码和单位名称完全一致的信息,进行信息补全,对于其中一个不同或两个不同的指标信息,通过人工进行干扰识别,辨别其信息的真真伪,这就要求整理人员全面识别,采用多个指标比对分析,建议最好是请本地比较熟悉环境的普查员参与到其中来。
但从目前的技术水平、人力、物力供需上面难以满足当下开展比对的需要,所以比对的工作量几乎全部落在了县市区级层面,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为例,由于时间仓促等因素导致整个比对质量不高,单位赋码错误现象较为严重。这也是为什么还需要开展实地“地毯式”清查所在。部门数据要保证无缝对接,首先部门提供的数据必须事先由部门进行首次过滤整理,最大程度上过滤掉不实的名录;其次部门数据应及时下发到乡镇街道一级,进行三级过滤,进行条件筛选;最后由各普查区对照单位所在地址进行确认,各普查区将确认的本区域的名录进行批量赋码,由县级普查办导入普查比对系统进行最终审核确认,形成比较可靠的清查底册。
二、实地清查普查区之间无缝衔接
何谓不重不漏,又怎样才能做到不重不漏,三大主攻因素:
一是普查区地图完整性保证。国家下发了天地电子地图,界线标注非常的明确,矢量和影像图非常清晰,而图在清查和普查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他为普查员在实践操作中提供了便捷,远远超过纸介地图。电子地图能更好的为普查员导航,但这需要本地非常熟悉边界的人员进行边界操作,如果边界确认不准,则可能会将原址的清查对象给漏掉了。
二是各普查区积极做好边界确认衔接工作。这也是在实践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,主观判断普查区边界会导致了中间盲区地带发生的机率,在清查前,乡镇街道普查机构必须实地进行边界确认,涉及到乡镇街道的边界,事先也要做好沟通,务必要做到实地确认。
三是科学划分普查小区。普查小区的划分,应以块为主、条块相结的原则进行划分,当然优先考虑方便清查的原则,普查小区的边界最好是选择有标致性建物和道路为分界线,这样有利于普查员清查有方向的进行有序的清查。
三、“两员”尽职尽责实地调是“地毯式”清查的根本保证。正式普查已进入倒计时,留给清查的时间非常紧,需要实地核查的单位总量庞大,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不能尽心尽责的做好实地清查工作,前期所投入的大量人力、物力所形成的底册在正式普查根本发挥不了什么作用。对此,县、乡级务必加大抽检的力度,有条件的地方,以普查小区为抽检单位,组织人员有针对性的对“地毯式”清查的质量进行检验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着重加强:
一是全面加强清查业务知识的培训。培训时注重实战的理论知识,多层面、多方位,通过典型事例直观操作的方法来提升普查员业务水平。
二是分级培训业务切实落到实处。培训过于理论化或专业化后,反而会增加普查员理解错误的风险,所以各级普查机构必须有针对性的培训,有条件的地方,可以针对不同阶段工作开展的环节,开展针对性的培训。
三是培训实战练习不能缺。建议乡镇街道培训时,着重加强实战的培训,在本区域内抽选1-2个普查区(普查小区)作为试点区,组织所有参训普查员,现场观摩并操作,提高培训的效果。
四是积极落实“两员”报酬。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:分类定标准。将普查的对象分为三类,即法人单位、产业活动单位、个体经营户,按其表种的填写指标,分别给这三类对象一个固定的标准,提高普查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,确保清查阶段的不重不漏。发放补助的方式上变化,普查员和指导员的报酬直接由乡镇街道普查办直接打到其账上,减少中间环节,加快报酬到账速度,提高普查员的积极性。
扫描分享